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當代社會學理論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何明修 
課號
Soc7040 
課程識別碼
325 M42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318 
備註
與上學期「古典社會學理論」為二擇一必修。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Soc7040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六○年代,功能論在社會學的霸權地位瓦解,各種不同的理論取向紛紛出籠。基本上而言,當當代社會學理論所指涉及的範圍是這些後功能論的各理論之總合。其中有一部分重新詮釋Parsons所詮釋過的古典社會學理論,例如各種新韋伯主義、受到涂爾幹所啟發的新文化社會學,或者是被功能論所排斥的取向之復甦,例新馬克思主義、理性選擇理論等。然而,有更多的當代社會學理論是探討古典社會學與功能論都沒有關注的議題,例如性與性別、身體、情緒、生態、現代性、支配與抵抗、反思性、文化與消費等。這一門課將要關注後一種的當代社會學理論,希望能夠與另一門古典社會學理論所有區隔。 

課程目標
熟悉各種當代社會運動的理論與概念。 
課程要求
這一門研究所的課程,除了講員授課以外,我期待學生自發性地提出問題,無論是針對講員的授課內容疑義,或是個人心得分享。主動提問與發表看法,不僅是學生的受教權益,也會影響課堂表現的分數。
指定讀物是每次授課的主要內容,希望學生能在上課前先抽空閱讀其內容。每週的讀物都要有學生負責口頭報告,並且準備簡單的書面內容。負責同學除了整理、說明讀物的內容主旨以外,更要加以評論、發表個人感想、提供課堂討論的主題。在研讀過程中中,理論性的思考是一項挑戰,但是社會學家的思想背景也是重要的。我會期待同學能夠在課堂報告之前,能夠充份準備,自行將必要的背景知識補足(不是上網google,而是閱讀參考文獻)。
研習社會學理論的真正王道,在於仔細閱讀重要的經典著作,努力將作者所表述的內容融會貫通,成為可以自己的話言表述清楚的思想。最忌諱的惡習在於好高騖遠、天馬行空、「高來高去」。在課堂討論中,如果出現這樣「不就事論事」的情況,我將會強力介入,匡正此一歪風。
為了鼓勵所有同學事先閱讀的習慣,並且避免淪為只有負責口口頭報告同學有讀的不良風氣,上課同學最少要繳交8次的「隨堂心得」。「隨堂心得」是針對每週指定閱讀內容(不得與負責口頭報告的內容一樣)的個人提問,其內容務必精簡,篇幅不超過200字。在每週一晚上十點之前,需要將「隨堂心得」email給負責報告的同學,其內容將會成為上課討論的一部分。我們會開一個google共享資料夾,請同學自行上傳「隨堂心得」。
期中與期末有兩次的「讀書心得」,每次不得少於5,000字。其內容需要是與課程指定閱讀內容有關,或其運用延伸。如果內容是完全無關,或是利用其他問的課程之報告充數,我將不予接受。如果涉及抄襲,依校規處理。第一次讀書心得報告不得晚於4/21,第二次不得晚於6/23,請用CEIBA作業區繳交。
每週進行方式如下:
(1)第一堂課:講員簡介(5分鐘)、口頭報告I(20分鐘)、課堂討論(25分鐘)。
(2)第二堂課:口頭報告II(20分鐘)、課堂討論(30分鐘)。
(3)第三堂課:「隨堂心得」之討論(50分鐘)
本課程的上課講義會在帝宇影印店製作,請同學在第一次上課時登記份數,並且自行前往購買。帝宇是在辛亥路2段155號1樓(台大校園對面),電話2736-849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請先預約 
指定閱讀
見每週進度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口頭報告 
20% 
 
2. 
課堂討論與參與 
20% 
 
3. 
隨堂心得 
20% 
 
4. 
兩次讀書心得報告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03  課程簡介 
第2週
3/10  全控機構作為一種社會制度(Goffman)
社會組織如何界定一個人身份?人群的分類是如何進行的?我們如何因應外界給我們的身份定義?
Goffman, Erving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Anchor Books), pp. 1-124. 
第3週
3/17  互動儀式與自我(Goffman)
日常生活中有那些人際互動的儀式?這些儀式又是發揮了何種作用?自我是如何過程互動過程所建構出來?
Goffman, Erving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Anchor Books), pp. 1-95.
 
第4週
3/24  從結構規則到身體實作(Bourdieu)
為何要從日常實作來理解社會秩序的穩定?為何附著於身體的習慣是重要的?要如何突破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矛盾?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0, 72-95.
 
第5週
3/31  階級與文化品味(Bourdieu)
高雅與庸俗的文化差異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階級鬥爭即是一種品味的分類行爭?物質財富如何形塑特定的審美觀?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pp.1-63.
 
第6週
4/07  反思性與學術理性的批判(Bourideu)
學術研究為何是立基於特定的社會條件,卻能產生客觀的知識?作為一種社會場域,學術內的階級鬥爭是如何進行的?
Bourdieu, Pierre (2000) Pascalian Meditations, trans. by Richard Nice (Oxford: Polity Press), pp. 1-32.
Bourdieu, Pierre (1988) Homo Academicus, trans. by Peter Collier (Oxford: Polity Press), pp. 194-225.
 
第7週
4/14  結構化理論(Giddens)
為我們所採取的自發行動往往導致了結構的再生產與延續?為何結構與行動不是對立的觀念,而是一體兩面的?
Giddens, Anthony (1979)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49-95.
 
第8週
4/21  現代性的經驗(Giddens)
現代性的日常感受為何?為什麼反思性、時空抽離、高度依賴媒介溝通成為當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經驗?
Giddens, Anthony (1991)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54.
 
第9週
4/28  (4/14):溝通與公共領域(Habermas)
公共領域是如何在西方歷史浮現,其社會條件又是為何?公共領域發揮那些政治作用?
Habermas, Jürgen (1992)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 By Thomas Burger (Oxford: Polity Press), pp.1-79.
 
第10週
5/05  從生產到擬像(Baudrillard)
為何在後現代社會的中,實際的生產已經不再是重要?為什麼假造的東西會取代真實的東西?
Baudrillard, Jean (1993)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trans. By Iain Hamilton Grant (London: Sage), pp.6-86.
 
第11週
5/12  身體與規訓(Foucault)
符合現代性的身體是如何被打造出來,其政治目的又是為何?持續運作的監督與紀律是如何展現於空間設計?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Pantheon), pp. 135-194.
 
第12週
5/19  全景場域作為一種社會控制(Foucault)
看現與被看見的權力關係為何?如何打造一個可以自我監督的社會形態?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pp.195-228.
Foucault, Mihcel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ited by Colin Gordn (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pp.146-165.
 
第13週
5/26  性、科學與權力(Foucault)
為何現代醫學如何管理性,並且使其發揮正面的社會功能?性與健康如何成為治國之大事?
Foucault, Michel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1, trans.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pp.3-91.
 
第14週
6/02  秩序與抵抗(Scott)
為何國家所建立的官方秩序是需要依靠人民的協作與配合?為什麼匿名的日常抵抗能夠顛覆政權?
Scott, James C. (2012)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 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and Pla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1-83.
 
第15週
6/09  策略與場域(Fligstein and McAdam)
什麼是「策略性行動場域」?微觀的行動要如何帶來鉅觀的社會後果?
Fligstein, Neil and Doug McAdam (2012) A Theory of Fiel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82.
 
第16週
6/16  社會學大有用:公共化與人類解放(Burawoy and Wright)
社會學理論有那些非學術用途?為何在當今的社會,批判性的理論任可以改造社會?
Burawoy, Michael (2007) “For Public Sociology”, in Public Sociology, eds. by Dan Clawson et al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22.
Wright, Erik Olin (2015) 《真實烏托邦》,黃克先譯,(台北:群學),頁41-76。
 
第17週
6/23  社會學理論的本土化(Connell)
為何社會學理論的思考必得要立基於本土經驗?為什麼我們要批判性面對全球北方的社會學理論?
Connell, Raewyn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Oxford: Polity Press), pp. vii-xii, 195-229.